首页

首页 > 悦读时间 > 推荐图书 > 第十季:学以立身

《光荣与梦想》

2012-05-17     编辑:yuedu   点击:9381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1922—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作品除《光荣与梦想》外,他还写出20世纪多位伟大人物之激动人心的传记,包括邱吉尔、麦克阿瑟、肯尼迪和洛克菲勒家族。他共写有18部著作,包括两部小说,但近年来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属他为邱吉尔所作的宏篇巨传《最后的雄狮》。

内容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是一部正式的历史传记,确切地说是美国的一部继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信仰

看完整本书,虽然政治斗争离现在的我也许一辈子地遥远,而且对于作者想要确切传达的不甚理解,不过书中有些细节却让我印象深刻:

“谁也没钱买对方的东西,”这是一个俄克拉何马州人在国会的小组委员会上作证时说的话 ,这把恶性循环这个现象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 ,又是消费不足。”

萨莉×兰德能勉强维持生活,是靠她那些著名的扇子舞。记者问她为什么要搞这样的玩意 儿,她回答说:“我不脱裤子,就挣不到钱啊。”

如果身边还有一角钱,还可以在充满汗臭和消毒药水气味的小客栈里睡一宿;如果身无分文,就在街上捡些报纸当做铺盖,到中央公园 、地下铁道站口,或垃圾焚化场去过夜了。冬夜苦寒,焚化场的余温吸引成百成千人到那里去,睡在大堆大堆的垃圾上。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下,梦想和光荣变成了一堆无用的空想,经济危机的影响让一个强大骄傲地美国陷入彷徨,一向强调享受生活的美国人开始变得手足无措,创造性的大脑不知道怎么面对饥肠辘辘的现实。“如果我们也回到那个年代,是那个蓝眼睛白皮肤的美国人,我们会不会活得更坚强一点,比他们做得更好一点?”想了很久,我还是没有信心回答,一个不曾遇到过大起大落人生经历的人是否能在困难中生存下来就是疑问。也许读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后,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对自我的思考和提问。

   “人生有没有一个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如果没有,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如果有,人的精神追求的根据是什么呢?怎样才算是有信仰?”阳光洒在窗前的书上,是周国平在《安静》中用自问的方式哲学地思考。

 “信仰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我们的信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哪条路又是适合我们的?”这些问题我也问过很多人,在大一的这个学期里,我去听过陈凯歌大导演的演讲,去看过紫金达人秀的选手们在舞台上卖力地演出,也很幸运地和许多学长学姐、甚至管理学院的阮俊华老师有过短暂的交流,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只是信仰似乎更像是从天界投射下来的一缕神念,唯有被依附的人才能够感觉到精神上的那蠢蠢欲动的力量。“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能够给你带来源源不断满足感的事情,把它和生命结合起来,也许即是信仰所在。”

    “我们跟其他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能力有什么差别?有什么理由让别人选择自己?”厚厚的一叠证书和奖状也许是优秀的一种代表,然后这种优秀在中国太过泛滥,让我们与其他人没有不同,没有信仰的优秀,注定了我们无法成为传奇的未来。

《小王子》中这样写道,佛曰:春天,就是心中开满鲜花的田野。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上花费了时间,这才使她变得如此珍贵。信仰亦是,唯有信仰才是我们仰望所在的天堂。

叔本华在他的《悲喜人生》中有这样两段话我很喜欢,“的确,任何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内,人不能无限地超越自己,更不能直接走出上述界限之外。人生就是这样,地位和财富的悬殊使每个人扮演着适合自己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有所不同,那些凡夫俗子,那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和烦恼也是根源于此。”“外在的幸福远不如内心的幸福。无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这是由人的情感、欲望以及各种思想所引起的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而环境对于人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也许我们所皈依的信仰并不是在一个处所,我们皈依是在路上……

 

 

(顾明杰)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