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迷案背后的真相

求是书院

历史上有一桩鲜为人知的“普慈寺谜案”,讲的是光绪二十一年间,杭州知府林启彻查普慈寺不法僧人一案。这看上去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案子,然而,或许就在这一起不知起因、也不知结局的谜案中,我们可以隐约窥见历史幕帘背后,求是书院第一任校长更真实的面目……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那时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在京城做过十余年御史,因冒犯 慈禧太后贬官外放的林启,从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官邸设在城东皮市巷内。离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普慈寺。林启与其辖地内的寺庙,本不会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在半年后的某个早晨,从皮市巷起乘的知府官轿,却抬着他出直大方伯,过菜市桥,经上刀茅巷后,停在了普慈寺的门外……”

这样一位“崇尚维新思想,通晓英文日语,研习经济科学,以兴学强国为追求”的知府大人,是为了什么特意拜访一个寺

知府大人当然不是来庙里进香的。他的任务是查办事关该寺的一起案子,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普慈寺不法僧人案”。案子的来龙去脉,早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模糊不清,咱们也甭管林启是怎么查办普慈寺案的,又到底查出了什么,明确了寺僧所为确已辱没佛门清静后,林启将恶僧逐出山门,寺产收归国有——重点在这儿呢,这没有了主人的普慈寺,现在拿在做什么?林启决定拿它来办一所学堂。

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普慈寺的殿宇禅房就几乎原封不动地改弦易辙,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同寻常的“求是书院”。

这个决定,非常自然地让我们有了另一种猜想——林启亲自查办普慈寺,只怕有原因,是早早相中了这处几乎可谓现成的校址。办学校是艰难的,身为书院主办,清楚地核计过,“所有常年经费并教习翻译监院及司事人等薪修工资并奖赏伙食等,每需银5000余两。此外尚有随时购置仪器图籍暨学生纸笔一切杂用不在此数”。这笔在当时并不是个小数目,有了普慈寺房产的现成利用,求是书院在校址、校舍上既没有花费什么银两,很快就能够得以聘师招生、开张授课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探求“普慈寺谜案”的真相。只是回顾这段轶闻,心中如何能够不动容:在那个《马关条约》签订、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被贬的文人,认识到了教育对民族存亡的重要意义,于是绞尽脑汁地筹钱,找校址,上奏疏,只为了能够建一所讲求实学培养人才的新学堂。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位五十九岁的老校长,久久凝视着寺院,心中想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校址。于是乎向上拟旨,阐明“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愿景;聘请美国人L.Mattox、维新派大学问家宋恕和高啸桐为教习:新式学堂终于办起来了!但逢望日,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呜呼,办学哭哉,求学苦哉,思之古人,今日何幸!

求是书院并没有辜负老先生的期许。所招收的早一批学生中,有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等一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它所培养出的一代代的英才学子,前仆后继,为了家国天下而奔走求索。不仅仅是求是书院,不久之后,林启还创办了大大小小不同专业方向的的学校学堂,可以说他的这一生,就是在做官办学中度过的。做官,是为民;办学,是为天下。他费了如此多精力深思,留下了历史上的一桩“谜案”,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创办一所新式学校。

老先生墓前有一副对联,曰: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我们读这幅对联,林启的事迹和志望、他留下的谜案以及百余年来求是学院培养的那些在历史中留下过浓重笔墨的俊杰英才,这一幕幕,仿佛又在我们眼前流动了,追怀古人,比之今日,在敬仰之余,何尝不是幸甚至哉!

————王雨琦

 

 
力点第十二期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详细]
 
视点第十期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详细]
 
视点第九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当我们不愿……[详细]
 
力点第十一期
  3月23日,一名男子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详细]
 
视点第八期
  寒假总是让莘莘学子无限期盼,聚会、旅行、懒觉、过年、红包无不让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