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首页 > 悦读时间 > 推荐图书 > 第八季:以真理为信念,以天下为己任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2012-02-29     编辑:yuedu   点击:1957

 为民主辩护

——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推荐人:管理学院大四 徐简

国内著名法学家、宪政学者蔡定剑教授生前所著的《民主是一本现代生活》被认为是一本极具启蒙意义的科普性读物。蔡教授在书中驳斥了他所认为的学者和普通民众对于民主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和现实事例向读者阐明了自己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及其实现形式的建议。

蔡教授首先指出了当前一股反民主的理论思潮。他归纳出反民主论者对民主的歪曲和批判有三种理论:民主危险论,民主有害论和公民素质论或国情论。为了回应这三种理论,他回顾了民主理论的演化过程,从古希腊民主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及马克思主义民主,从二战后冷战期间对民主的反思到现代民主理论的发展,包括选举民主、多元民主、公众参与民主、自由民主和协商性民主。通过对民主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剖析,蔡教授认为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既不是简单化的“多数决定论”,也不是片面的“选举式民主”,从而在整体框架上反驳了反民主论者的观点。

接下来蔡定剑对反民主论的具体观点一一进行了驳斥。对于唐晓光“民主祸国殃民”论和潘维的“民主迷信”论,作者认为在现代民主理论中,遵循多数人的决定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民主政体的支柱。当前民主国家都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加上联合国与国际社会的人权保障机制以及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现代民主政体下一般不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而遵循多数决定原则是组织政府和决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不是压制少数人的途径。代议制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程序保障。民主的正当性就在于大家都公认这种程序,而不一定是它的结果。因此只考虑最后的决策实际上是由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做出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反驳的第二个观点是“民主危害社会稳定”,而这个观点的信众可能更广泛。由于民众从媒体接触到众多关于民主国家的罢工、骚乱、党派斗争、选举丑闻等负面信息,加上平时观察到的国内既存的种种乱象,人们自然会认为全面彻底的民主会加剧社会动荡。蔡定剑却告诉人们,民主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专制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他应用了科恩(Carl Cohen)和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等学者的观点说明,民主政治有一种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制度能持久下去。通过选举和民意的信息反馈,民主政治有能力在维持其合法性的同时,修正它们的缺陷。与其他政体相比,民主更可能消除以暴力手段解决社会内部争端的必要性。民主政治不仅通过让参与者承担某种义务来鼓励和平解决争端,而且创造一种使诉诸暴力以达到目的成为不必要的和战略上不明智的局面。持异议的少数派表示不满并继续追求其目标的渠道总是畅通的。因此他认为,民主社会政府的权力转移在有序的程序中进行,争夺是精神性而非肉体性,是暂时的而非长久的。他通过印度的案例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搞民主,出现不稳定不是民主制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专制向民主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问题。并且从东亚国家以及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的民主转型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民主制的深入人心,转型时间大大缩短,很多国家都避免了转型时期的社会不稳定。

第三个反民主的观点是民主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相比之下,威权政府更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蔡定剑提出,民主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经济发展一定需要经济自由和市场竞争,民主制比其他制度为此提供了更有利的制度条件;第二,民主为资本发展必不可少的财产权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考察亚洲威权政府的经济成功和拉美化现象时,他的观点是,威权政府可能把经济推向高速发展,也可能推向崩溃,所以威权统治远没有民主政府更有可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拉美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民主制导致了经济停滞,而是军人独裁统治或威权统治导致经济停滞。民主不一定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民主制只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为经济发展远不止民主一个因素。但在民主社会,公民政治权利能够有效地防止经济灾难,它使人们有机会表达他们的需要,要求适当的公共行动。而就效率来说,从短期看专制政府最有效,但从政策施行的长期效果来看,民主政府的决策往往是更明智的。

笔者认为,蔡定剑教授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的归纳可能偏于简单化。民主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学界长久以来争执不下的重要课题。考察这个问题需要严密的概念定义、统计分析和逻辑论证,要考虑诸多案例以及特例,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仅仅通过以往的经验进行直觉性地概括是不够严谨的。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蔡定剑教授主要研究的是宪法学、法治理论,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并不十分深入;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蔡教授仅希望藉此书普及民主的理念,并未打算进行严格的学术论证。

接下来作者用了相当长的一章来反驳公民素质论或国情论。他结合了自己之前做的关于基层民主实践的调研,和以此为基础撰写的《中国选举状况报告》一书。作者主要的观点是,参与民主选举并不需要很高的素质,而民主实践是最好的民主教育,利益因素是选举最有力的动力。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选举由于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农民十分积极,参与意识极强。他们能很清楚地选举出代表他们利益的候选人,并与不公平的选举进行反抗。作者进行的诸多调查结果都显示,农民的选举意识、对选举改革的信心比城市强,也比知识分子群体强。而且与人们一般观点相反,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民对选举的欲望越弱,反而是贫困地区为了解决切身问题必须推动民主选举,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基层选举创新。并且,选举造成的结果是减轻社会矛盾,维护稳定,而非引起动荡和混乱。

笔者十分敬佩蔡教授对民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但对他的调查结果仍然存有疑虑。首先书中所示调查问卷的选项设计不够科学,过于笼统,概念不够清晰;第二,作者并未对统计结果进行任何计量统计分析,而是直观地进行讨论各变量的关系,这难免参入主观偏见。笔者建议运用工具变量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也许更有说服力。

蔡定剑在此书中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概念,即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以及西方国家可参考的实现形式,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或者多数人决策那么简单。但他同时告诫读者,公众参与绝不是对选举民主的取代,而是对选举民主的补充,是代议制民主的完善。在没有代议制民主的制度的情形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公众参与。因此,普遍的、公平的选举制度是一切民主形式的根基。

就作者提供的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确实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但如何将乡镇层面的实践上升至省市甚至国家的制度性行为,并在较低的社会成本前提下发挥最大功效,蔡定剑并未给出答案。笔者相信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政治科学家们思考。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