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首页 > 悦读时间 > 推荐图书 > 第十季:学以立身

《苏菲的世界》

2012-05-17     编辑:yuedu   点击:1131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多年担任高中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一书出版后,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奠定了他全球知名畅销作家的地位。他执著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设立挪威环境与发展奖项——“苏菲奖”。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它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曾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最优秀作品奖"

 

人生如星尘,悲伤而严肃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这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步入了哲学的世界,徜徉着,思索着。从最早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到苏格拉底和他的传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科学、神学互相交织互相辅以发展,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弗洛伊德,尼采,萨特……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被解释,被理解,它也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

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苏菲在经历这这些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发现,不停地思考,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内心世界中那个潜在的掌控着所有的巧合和诡异事件的主导者,这是一个三层的世界,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结束了这样一趟哲学之旅。

书中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但也不容易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理解了他,还是最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这话很奇怪。”

“是很奇怪,但却一点不假。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那个十六世纪的木娃娃也许是为了某个五岁女孩的生日做的,而制造的人也许就是她年老的祖母……然后小女孩长成了青少年,然后成年了,结婚了,也许也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她把木娃娃传给女儿,自己则渐渐老去,有一天就死了。 虽然她活了很久,但总还是难免一死,从此一去不返。事实上她只是来到人间短暂一游罢了。但是她的娃娃——你看,现在却放在那个架子上。”

“经过你这么一说,每一件事情都显得悲伤而严肃。”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

好像在说哲学对人类的希望一般。

(阮可心)

                哲学地生活,哲学地思考

   哲学,Philosophy, 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冷门而高深莫测的学问。我一度认为哲学家不过是在一些根本不会有答案或者答案已经很明显的问题上转弯抹角地讨论、阐释,去强拉出一些逻辑或因果关系。但是读了这本被称为哲学启蒙书的奇特的书后,我才对哲学以及人的起源和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出生在人类已经存在了700万年的这个时代,虽然可以称得上文明的历史并不久远,但人类社会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书中的14岁挪威少女苏菲和席德并不像我们14岁时一样,已经开始学习物理(不知是因为年代或者国别),她们在书作者——一位高中哲学教师的引导下,从古代哲人对人生的思考开始,经历了这个伟大的旅程。而年幼的我们,可曾思考过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没有。当我们问我们的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在老师教给我们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问一句: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以如此规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让原子与原子组合成形态各异的物质?我们被教授了很多科学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然而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磁性相同便相斥,磁性相反便相吸呢?为什么万有引力呢?我想这便是书中从头到尾所阐述的那个上帝,而人类只是碰巧发现了他的一些秘密而已……物理学家牛顿后半生转向神学的研究,我想,也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万有引力背后还另有神在吧,那便是上帝。不然,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万物得以如此有序地存在和消亡、循环往复和渐进发展?

   至此,上帝其实已经不是那个人形的神了,而是代表秩序的一种世界精神。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们从物质由什么组成这样的问题开始思考,已沿着兔毛爬上了一大截,但仍没能够看到魔术师的真面目。尽管如此,他们所不断提出的问题和进行的思考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自我认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科学是哲学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提出诸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我们怎么会造出宇宙飞船去外太空探索宇宙,怎么会用显微镜去发掘出分子和原子?哲学不仅仅试图认知我们的环境,也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康德曾说:有两件事情我愈思考,就愈觉得神奇,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从伊比鸠鲁学派的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到文艺复兴时代复兴的人文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和观念总是在”“”“的交替中曲折前进。书中说,哲学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提出问题,即使这问题暂时不能解决,但只要能提出来,就很了不起了。而我们呢?普通人则像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虱子一样,已经对这个世界习以为常,并且感觉迟钝了。但如果没有人曾教给你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知识,想象一下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带着奇妙的色彩。哲学家看待世界的眼光正如孩子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问自己关于自身与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提出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造物的奇妙,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使命。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办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的哲学的定义其实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问再问自己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应当有自己的上帝。那些著名的哲学家不过是集大成于一家,找到了那个而已。我们虽然不致力于哲学的研究,但是做自己的哲学家——我们应该对自身和世界有一份自己的思考,至少要回答清楚关于自己的存在的基本问题,然后对这个世界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观看,永远不要习以为常,丧失了我们热情的心。

   哲学地生活,哲学地思考。

(罗茂文)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