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 拥有凯撒称号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他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思想家。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当时最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富于智慧和哲思的作品《沉思录》传世。 作品简介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还要付诸行动。
爱这个世界吧,朋友 每当翻起玛克斯·奥勒留的这本被誉为“总理床头书”的《沉思录》,遥远帝王的禅语似乎久久的回荡在耳畔:“爱这个世界吧,朋友”。 玛克斯·奥勒留——一代哲学帝王,于戎马倥偬之际,依然继续着对宇宙人生究竟的思索。《沉思录》的许多篇章,都是在刀光剑影的征途上写下的。这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的谈话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帝国的一代君主,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间权力的巅峰。但他却给世人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那个无聊的东西——名誉,使你不能忘怀呢?” 《沉思录》是当下国人很关注的一部作品,我自己身边也有很多人在读,阅读反映差别却很大,有的人觉得直指本心,是本能时不时警醒自己的不朽经典,有的人却失望地认为“满篇无谓的呓语,倒是可以催眠”;甚至更极端的说法也有:“我们为什么要看一个失败者的管理经验?”天哪,难道这本书的目的是教我们成功?同样一本书,意见竟差别如斯,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当“成功学”在这个社会上大行其事的时候。今天,我们或许比其他时候更需要《沉思录》。
作为建筑工程学院团学干部培训班的一员,我在想作为学生,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去当某个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呢? 或许,有的人是为了名,有的人是为了利,有的人是为了锻炼能力,有的人是为了结交朋友。但是,选择这样的人去做学生工作,能够真正的带领和服务好广大同学们么?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人爱自己胜过了爱这个世界。 领导,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一个学生干部的荣誉,更选择了为同学们服务的使命;你选择了管理一个团队的权力,更选择了带领好这个集体的责任!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而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并不自觉自愿地为了成功,为了一个辉煌的墓志铭而活着。 爱因斯坦曾说:“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应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管是从政、经商、治学,任何人都能说自己是成功的,但任何人又都不能这么说。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是我们实现更大的影响力的充分条件,但却不是充要条件。 即使你当到国家主席、总理,但却没有为人民真正做出点事情来,或许若干年后惦记着你的人还远远没有一个扎根基层、真正为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来得多。
一个人活着,只有像一个救世主般那样活着,心里装着整个世界,去爱整个世界,他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事,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向死而生的状态是中国先哲们的智慧结晶。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都要像是一个立即就要离开人生的人所发出来的” 行文之际,倏然想起了团学干部培训班开班之时,我曾经问过来给我们做讲座的傅方正老师一个问题:“傅老师,根据您从事学生工作这么多年的经验。您认为,学生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呢?”傅老师毫不迟疑,坚定地回答我们:“服务!更好地服务!” 这又让我想起中南海正门口,“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深刻地警醒着这个民族的良心,也必将真正地挺起这个时代的脊梁。
“历史通常保持沉睡的姿态,探寻者的目光唤醒它的生命。只有正确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反之亦然。但是,灵魂永远是醒着的。进入时间的深层,生命便会呈现它的全部生动。在精神的连接中,生存和死亡的转换、时间与空间的过渡,变得自然而从容。” 爱这个世界吧,朋友! (潘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