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品诺奖醇香

品诺奖
中国人似乎对诺贝尔奖向来是情有独钟的。每到十月诺奖结果揭晓之际,无论市井街巷,还是主流媒体,聚焦的热点话题总也逃不开“诺贝尔奖”四字。今年,更是因为莫言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个为中国政府所承认的诺贝尔奖而引发全国上下关于诺奖的大讨论。
“高兴的同时也很惊讶。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没想到自己会得奖。”这是莫言在得知自己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即便带有中国人惯有的谦逊口吻,人们也不难看出莫言内心的激动。一个人在获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欣喜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逐渐平复心情之后,莫言也给出了自己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较为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莫言谈到了“关于小和尚和老和尚过河,老和尚背一个女人过河”的故事。何言“放下”?怎样“放下”?其实莫言所阐述的“放下”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之初放下诺贝尔奖,不要为了得奖而创作,一是在获奖之后放下诺贝尔奖,不要沉溺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光环之中,因为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作家在获奖之后陷入了创作的低谷再也没能走出来。而对于大众给予他的作品褒贬不一的评价,莫言也作了回应。一如他一贯直白的语言风格,莫言称他的作品在有的人眼里可以是黄金,在有的人眼里也可以是牛粪,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们无法揣测莫言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对于目前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莫言来说,这样极具官方色彩的回应或许才是最为明智的。
相较于莫言对于自己获奖一事较为折中的评价,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是站在了褒扬的立场上。新华网评就随即发表了一篇名为《莫言获奖,为世界打开一扇窗》的文章。与此类似,中国的其他多数主流媒体报道的着力点除了对于莫言获奖的庆贺外,还涵盖了肯定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中国文学的自信、成熟以及未来的丰收,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开始为世界所接受的现象,莫言获奖对于激起国民大众沉寂已久的文学热情的益处。虽然也有部分媒体谈到,一个人的获奖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文学素养的高低,中国的文学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这一点点较为冷静的声音自然也是服务于主流媒体的热忱,自然也难掩主流媒体喜悦赞赏的基调。
其实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最可观最浩大的舆论总是来自社会大众。莫言获奖事件自然也不例外。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版的时事评论、新浪微博、各大论坛,涉及莫言的关键词一下子蹿升为排行榜第一,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有赞扬肯定莫言的忠实读者,当然也不乏质疑莫言文学创作的批评家。莫言的作品到底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佳作,还是低俗直白的乡土小说?网友们众说纷纭,各有想法。而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学现状的大讨论也出现了乐观者、悲观者、折中者三派。这里,由莫言获奖引发的一个最有趣的话题就是“莫言的作品是否应该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课本一个鲁迅大撤退的时代,莫言的获奖是否将填补这个空隙为语文课本注入崭新的血液?中学生们又是否能够接受莫言作品中部分略带暴力和粗俗的描述?也有不少人又搬出了我们一再追问的话题:中国人离诺贝尔强国还有多远?何时我们的科技成果可以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在无数的百姓间热议思考。这些无休无止的疑问,就像许多哲学问题一样,没有最终的定论,却在不断地启迪大众的智慧。
不同于国内媒体的热情和激动,国外的媒体舆论似乎就要平静许多。有人说是因为诸如美国这样的诺贝尔奖辈出的国家,对于本土获奖早已没有了新鲜感。其实,这也的确说明了中国人数十年不曾消退的诺贝尔情结。无论是之前和平奖政治上的死结,还是文学奖多年的遗憾,这份情感始终难以割舍。国外媒体对于莫言获奖所持的态度也有褒有贬,多数媒体还是肯定了莫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其在国外的认可和接受度,但也有如一家法国媒体称“莫言是一个低俗作家”之类的反面声音。舆论总是正反两种声音并存的这也不足为怪。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