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若难戒之毒

难戒之毒
为什么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会在国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诺贝尔奖情结作祟。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获奖者中虽不乏华人的身影,但在整整一个世纪却没有一位本土中国人获得这一奖项,这无疑是一件让中国和中国人都尴尬万分的事情。当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目之所及是媒体对诺贝尔奖的神化,这些对诺贝尔奖过分的推崇和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获得诺贝尔奖等同于国际对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或者文学创作水平的认知愈发深入人心。
奇怪的是中国人找了很多借口来掩饰这种情结。所有的学生都会学到——中国人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由于政治原因而未能申报诺贝尔奖,会学到历史上中国文学大师曾多次与诺内尔文学奖擦肩而过,鲁迅的拒绝,老舍和沈从文的错失,北岛的遗憾落选等等。几乎每一位有所成就的中国人都会被问到两个问题——你怎么看诺贝尔奖?你觉得为什么中国得不到诺贝尔奖?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寻找原因,从各个角度剖析,从政治体制到教育方式,从政府到社会,中国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其实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承认。但这只是欲盖弥彰,越是这样强调,越是让人清楚地记得——还没有一个本土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对诺贝尔奖的渴望似乎已经悄然无声地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诺贝尔奖获奖者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也许你没读过他的著作甚至根本没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只要挂着诺贝尔奖的头衔,一切已经毋庸置疑。而每年到了颁奖时刻,各路媒体,各方大仙都会各显神通,13亿人共同注视着西方那个小国。
但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他们只是在问为什么,却很少有人问是什么——对中国来讲,诺贝尔奖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曾经遭受过太多的磨难,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到如今国家实力上升,但中国人仍然缺乏一种认同感。中国的尖端科学能力还不能与强国抗衡,中国的人文情怀还有待提高,中国目前仍然缺乏领军式的大师级人才,这一切复杂情感融合成为一种强烈的渴望与焦虑——渴望的是中国得到西方主流的认可,焦虑的是中国能不能得到认可。
莫言获奖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绪来了一次集体大爆发。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新浪、腾讯,各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头版头条报道这一消息,同一时间,微博、人人、贴吧、论坛无不被这一消息刷屏。第二天的报纸几乎成了一场狂欢派对,派对的主体只有一个——莫言和诺贝尔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年沉淀的情绪了,莫言得奖后,央视问他幸不幸福,有富豪要送他房子,写的书卖到脱销,老家报告要建纪念馆,老房子前的萝卜被慕名而来的游客扒个精光……难道这不是在用一种幼稚方式表达渴望和焦虑感吗?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在世界仍旧是西方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在中国仍旧迷失在渴望和焦虑之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前者我们曾经仰望了诺贝尔奖许多年,因为后者我们势必继续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关注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于中国,就像毒品一样,美好散发着蛊惑人的芬芳,要想戒掉它,谈何容易!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