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这只是一个奖

这只是一个奖
莫言获奖了。
他为所有有诺贝尔情结的中国人圆了一个梦。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大概是又爱又恨的吧。回想到数年来,与诺奖擦肩而过众多名人,我们老是觉得诺奖是一只到手的金鸭子,只是最后因为各种状况飞了罢了。今年评奖之前,媒体反复渲染诺奖被西方利益集团操纵,仿佛中国当代所有的杰出贡献都会因为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而消弭一般,所以,我们要“淡化诺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出来之后,众人又在短暂的诧异之后陷入狂欢,为这一次终于被国际认可而欣喜。对于诺贝尔奖,我们的态度倒真是复杂,可是这一年一年,始终有的是对诺贝尔奖的热衷,对西方的不满,以及对自身的遗憾。
“淡化诺奖”实不可取。当年诺贝尔的遗嘱中说,诺奖将颁发给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毫无疑问,这是对获奖人为人类世界所做贡献的肯定。如果是自然学科的奖项,那同样是所在国家科技水平的体现。无论颁发不颁发给中国人,获奖人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可非议的。倘若仅凭文化政治差异就将诺贝尔奖全盘否定,换句话说,是不是也否定了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神们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呢?诺奖,仅仅是一个奖项而已。得与不得,它就在那里。不是西方世界的政治砝码,更不是中国曾经的耻辱柱。它是荣誉,而不是准绳,不是工具。
重视诺奖,但也不意味着过分的热衷。诺奖虽大,却也不是评判科学家、文学家们的唯一标准。年年诺奖就那么几个,一个人得了,他人就只好等下一年去,但诺奖得主的贡献就一定比其他人大得多?我看未必。奖,仅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非绝对正确的评价标准。我们对于诺奖,总有一种越得不到越想得到的心理。得之不能,于是便神乎其神的吹捧起诺奖来。大有“诺奖是检验成就,贡献,水平的唯一标准。”之势。正如某些公知所说,中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诺奖得主,仿佛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然,在莫言之前中国没有诺奖,可经济腾飞了,国力提高了,还办了一届最最盛大的奥运会,或许这些都不是诺贝尔奖的评奖标准。但是,有了这些,还需在乎评什么诺奖呢?
终于,莫言的获奖给我们国民来了一场久违而廉价的狂欢。久违自不必说,说它廉价,是因为无数的新闻媒体都在疯狂的炒作“莫言”这个热词。太多的“扬眉吐气”,太多的“文化崛起”,之前的“淡化诺奖”言论早已消失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然而,极少数的人真正想过,诺奖对于中国,得与不得,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少人真正思考,我们的诺奖情结,真的消散了吗?
“诺贝尔奖情结”似乎还久久的盘踞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之前的刻意淡漠,亦或是现在的热烈追捧。它更多的表现在对名誉的追求,对真正科学人文研究的背离。其实,它只是一个奖而已,哪怕有再多的荣誉再多的光环,也不会抹杀或者增助任何一位名家的功绩。国人得奖,我们高兴。哪怕不得,也没什么可以怨声载道的。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得与不得,无非只是北欧一小国的看法。追思诺奖的同时,我们也许更应该做踏踏实实人,干本本分分的事。或许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这无疑是难而又难,但无论在哪个领域,除了要对得起诺奖,我们终归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追求,不是?
——许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