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懋勋:把梦想献给教育

陆懋勋书法作品

对于陆懋勋先生来说,教育不仅是拯救破碎中国的一个梦,也是自己奋斗一生的理想之梦。

19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中国,正在洋务派领导下展开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热血贲张的运动给青年时代的陆懋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能够重新腾飞吗?先生把自己的梦想寄托给洋务派。然而中日甲午一战,富国强民之梦顷刻间化为乌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该怎么力挽狂澜拯救国难?陆懋勋先生选择了投身教育事业。

正如鲁迅认为要唤醒中国人就要“执笔呐喊”,陆先生则认为教育才是救国之道——“知列雄养其力,韬其锋,一试而不可御者,实惟其教之周于国民……盖国民之精神成于社会之智识,基诸学校教育,教育者图强之嚆矢也”。要从思想上革新中国人,二十年后先生回忆当初建立浙江高等学校的缘起,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1897年,陆懋勋和廖寿丰、林启、陈忠恕一道创立了求是书院,陆懋勋先生任书院监院,“管理书院一切事宜”,立志把求是书院打造成“中西贯通”之所。彼时风气窒塞,师资难获,兴办新式学堂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避免社会人士对“学堂”的偏见,学校仍遵“书院”之名,尽管如此,墨守旧习者的抨击和诋毁仍是让“有志者惶惶无所托”。

 

先生的“志”在“草昧权与、流俗诋毁、内外荆棘、楮柱为难”中愈发坚定。尽管作为旧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陆懋勋先生不免俗地选择了一条平稳可靠的道路——考科举。1898年陆懋勋参加春闱会试中二甲第二名进士。出人意料的是,陆懋勋以在籍翰林的身份重回求是书院,行书院总理之职。这一年,维新运动拉开序幕,就在陆先生等人为中国教育长吁一口气时,变法失败,政策摆停,求是书院也受到了莫大冲击,留下的学生仅有高峰期的十之一二,先生等并未气馁,而称“此辈认识国事,力求新学的学生”方是中国之未来。

陆懋勋在求是书院行新型教育,要把学生教育成“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但求“尽己职责,发扬为人之道”的求新之人,严谨的治学使得书院“学风喁喁,进步綦速”。先生任职期间,书院发展迅速,设高等预备科与师范科,学生300余人,附设高等小学1所,初等小学10所,学生200余人。先生认为教育基于小学,要兴小学教育必须广泛储备师资,师范科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多年后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一位青年挥笔写下《论小学教育》,畅谈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殊不知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早有一位老先生做过深入的思考。梁启超谈理论,陆懋勋则把理论真正付诸实践。

 

除此之外,陆懋勋与林启一道,开创了派遣赴日留学生的先声。有资料称当年蒋百里作悼唐才常诗,末两句“君为苍生流血去,我从君后唱歌来”在书院一时流传,陆懋勋因而拟定开除蒋百里,未果,又说因陈忠恕劝说遣蒋百里赴日留学。由于陆懋勋先生流传下来的资料甚少,我们无从得知先生当时的想法,但是先生的爱才惜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若没有作为总理的陆懋勋同意,陈忠恕纵有七十二般本领也不能把蒋百里变到日本去。

1906年,陆懋勋离开求是书院(此时已称浙江高等学堂),先生的踪迹从此渐渐隐去,但先生留给学堂的精神却继续传承下去,直至1914年停办,书院为中国输送了大批人才。先生对此自豪却也自谦,说浙江人杰地灵,这些人成才成名或许也和当时的求是精神有关吧。

唯一遗憾的是,陆懋勋把自己最辉煌的岁月献给了中国教育,却没能教好自己的儿子。《杭垣旧事》记载,其子乃不事生产之纨绔儿,经济竭蹶时,竟将家中藏书整箱整箱卖出,看也不看,以赚得几个小钱花花。先生一生藏书乃一代而绝。

陆懋勋一生,做过举人、中过进士、任过翰林,也曾在民国政府担任官职,作为其本人来说,又是书法家、文人、教育者,他既不是维新派,也不是革命派,但他却又蔑视那些固守传统的老古董们。我们可以这么说,先生是旧时代的理想还未死去的知识分子,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先生用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做出了选择——百年树人大业。对于浙大的学子,这样一个老先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无论是留给我们的求是精神亦或是他的教育梦

——陈芳

 

 
力点第十二期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详细]
 
视点第十期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详细]
 
视点第九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当我们不愿……[详细]
 
力点第十一期
  3月23日,一名男子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详细]
 
视点第八期
  寒假总是让莘莘学子无限期盼,聚会、旅行、懒觉、过年、红包无不让人……[详细]
 
力点第十期
  今年春节前,承接网络名人“麦田”,方舟子连续发文质疑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