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甬祥:像乌龟一样前进
路甬祥出生在宁波慈溪一个西医家庭。路甬祥的父亲路念慈,在慈溪县城创办了一家医院,自任院长和全科医生,被称为“解放前名西医”;路甬祥的母亲李芳则是医院的助产士。
路甬祥自由勤奋好学,热爱科学。小时候的数理化课本上写着“知识就是力量”,“为攀登科学高峰而努力”,十四岁年纪熟读科学家、名人的传记,从中汲取正能量。后来,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于1956年秋天考上浙江大学机械系。五年的时间内,他不仅完成了规定课程,还自学了许多其他专业的课程。1964年,路甬祥从浙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并娶刁琳琳为妻。初出茅庐便得到认可,新婚燕尔更是甜中添蜜,一切都好极了。
然而平和与美满,都是黑暗与风暴的伏笔。山雨欲来风满楼,“四清”与“文革”早已暗中酝酿着。
“四清”可以算作是“文革”的序幕,其规定凡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农村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路甬祥从小家庭还算优渥,打小不知愁滋味,然而这一次却是要到农村去,干苦活,吃不饱,住不好,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浙江一带,有一道名菜叫做梅干菜烧肉,而那个时候,农家吃不起肉,每次做饭的时候就把那仅有的一块肥肉放在干菜上蒸,蒸熟了的干菜就有一股肉香味。然而,没人舍得吃那块肉,直到肉都蒸化了消失不见。那样的场景永远留在路甬祥的记忆中,他明白了中国仍然贫困,中国的农民仍然过着苦日子,只有努力奋斗未来才能为祖国出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即使每天劳作辛苦不已,路甬祥坚持学习。每个劳作结束之后的夜晚,点上一盏油灯,一边打蚊子,一边念书,“四清”结束后,自学的英语、德语已经能说得像模像样。
风雨飘摇的岁月,颠簸起伏的日子,难平息,转眼,“文革”席卷全国。学校不教书了,老师被贴上“臭老九”的标签;学生不念书了,成了推推搡搡的闹革命者:文化革命,把文化践踏得一文不值。然而,从小到大的历练让路甬祥拥有了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他不相信头脑发热、盲目随从的青年上街一阵喧嚣能够改变中国,他明白一切只能依靠科学技术,所以大局愈乱,一代年青愈是要坚守阵地,勤勉奋斗,以科学改变中国。于是,当多数人忙于“闹革命”时,路甬祥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顶着 “反对文化大革命” 的风险躲进了实验室搞科研、写论文。文革是一个毁灭信念、催生邪恶的年代,文革也是一个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然而即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路甬祥都坚守自我,取得了不小的科研成就。
转眼1979年,路甬祥被德方选中前往法兰克福留学,他深感肩负责任重大,写下一首小诗鼓励自己:
年逾三十学专长,远涉重洋赴异乡。
莫道在德一孤雁,背后自有十亿人。
慈母嘱托记心间,万里长征不怕难。
在路甬祥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星期天,德国的‘兔子’都去旅游了,只有我这个中国的‘龟’还在不停的爬着。”在路甬祥看来中国与外国的差距就像一场龟兔赛跑的比赛,咱们已经慢了十几年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像勤劳的乌龟一样趁着所有兔子休息、放空的时间加速向前。因为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路甬祥患上了大腿静脉曲张,然而摘除一根血管之后,他又抓紧时间投入工作。路甬祥用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通常需要四五年才能拿到的工程科学博士学位。当有记者问他何以在两年时间取得如此成果时,路甬祥说:“我天分平平,靠的仅仅是勤奋和持之以恒而已。”
——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