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悦读时间 > 推荐图书 > 那些历史,那些人——《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

2013-09-29     编辑:liming   点击:9132

难以忘记初二那个阴凉沉闷的午后,一名酷爱历史,每到课余时间就会溜到书店蹭历史小说的标准理科生,和这部书进行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或许第一次看这部由80后作家“当年明月”发表的长篇连载时,也不过是为了消遣而已。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与三国,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这些著名的乱世相比,明朝的历史或许太过于冗长而无味,缺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气,缺少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鬼谋,缺少英雄辈出鼓角争鸣的舞台。明朝有的或许只是庙堂之上言官的恳恳劝谏,或许只是高衢之上车马的川流不息,或许只是考场之内学子的穷经皓首,这些,对于那时我们这一代历史观只局限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里“大将捉对厮杀”这种概念的“文艺青年”而言,实在是太过枯燥和乏味。

然而,在这看似冗长无奇的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却埋没了比那些乱世并未少的无数未凝固的血泪。

当年明月在开头其实是写得非常欢乐的,措辞幽默风趣,用浅显明白甚至搞笑的语言解释了当时元末明初的一些历史现象,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序反复提到过的那样,“历史其实很有趣”。

但是,随着叙述的不断深入,从朱元璋的洪武草创到朱棣的万国来朝,从于谦的慷慨抗战到王守仁的心学传世,从张居正的锐意改革到杨涟的舍生赴难,却渐渐地发现,历史,却慢慢地变得那么沉重不堪。特别是,在我明白,当道德与正义可以被强权给抹杀的时候,当人性的丑恶面被撕开面具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的时候,当正义总是姗姗来迟的时候,历史就像一副血迹斑斑的枷锁,不断拷问着我们自己的良知。

那些历史那些人,并不是沉眠于史书与黄土中的。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意识,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精神之中并将潜移默化地一直延续下去。至今,我们的眉目里依稀还有他们的影子,我们的血脉里还依稀尘封着600年前为国为民而流的那些血泪。

 我所说的“他们”,那些活跃于这个舞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生命作为朔月下的荧荧烛火,用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方式,去小心翼翼地为国家和民族探索未来的道路。如杨继盛和杨涟式的清流士大夫, 于谦和袁崇焕式的悲剧英雄, 张居正和戚继光式的实践者等诸如此类者。

这三种人,是古往今来为时代开辟未来的道路的先贤。尽管曾一度被黑暗湮没,但是他们的精神在那个时代如昙花一现的绽放,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不竭力量。我们同时也需要反省的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自己的抉择究竟是什么。

 

另外的,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更让人所震撼的,是对于所谓“真相”的探讨。真相,是什么?在以往的印象里,总是有一些看上去似乎天生就被打上标签的东西,让我们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只接受唯一的一种所谓的“定义”——只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甚至我小时候也曾天真的以为过“什么一定是好的,什么又一定是坏的”。这种“黑白分明“的观点,一直到延续读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真相的分析后。只有当能够用常识与知识来洞察那些看上去是“真相”的谎言时,人才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那隐藏在枯黄的史卷中那苍白的真相,尽管一次次被历史的书写者所涂抹,但是,当年明月仍然带领着我们仔细地检查与分析那一缕缕不易察觉的蛛丝马迹。

这里有很多被掩盖的真相。

比如,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又比如,名将袁崇焕就真的如后世颂扬的那样完美吗?

再比如,明朝末年的党争的真相又是什么?

当年明月怎么洞察这些真相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用知识,甚至是最基本的常识,去了解和分析在身边那些看上去极为合理的事物。特别是秉承着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对那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诘问和质询。

对于那种“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这种所谓“生命奇迹”的论调,是否该反思这不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

CCTV报道“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是不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

台湾保钓人士登陆钓鱼岛的照片里的青天白日旗被内地媒体PS成五星红旗,是不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

刚刚闭幕的十八大,就有人大代表对记者说:“伊利和蒙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源头。”这是不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

 

最后的,谈论一下历史。

现在突然发现,市场上的很多历史读物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天涯上也经常看到类似于《资治通鉴---职场应用手册》,《学通三国教你如何做领导》这一类的成功学文章。对此,我也只能深表遗憾和惋惜。历史,从来只是一部真实的悲剧,当它已经成为日益盛行的“成功学”的一种噱头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又想想电视里永无止境的“抗日武侠剧”,一味地不负责地贬损日军的能力,把这么一场以半封建农业文明对抗成熟近代工业文明,刺刀对重炮,血泪磅礴的民族浩劫“戏化”成一件无聊的笑料,让人一看到“抗战”就会想到《举起手来》里的那个可笑的罗圈腿日军,而把浴血于淞沪线,台儿庄,长沙,武汉,太原,常德,衡阳等堪称绞肉机磨房的上百万阵亡爱国将士的亡灵遗忘在那观看抗战片时一阵阵开怀的笑声中。

从来不愿正视历史,从来只把历史做个“噱头”,却指望侵华的日本国正视历史,可笑至极。但也希望从此以后,有着更多的具有着负责任的历史观的作家吧。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 12    邹哲鹏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