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首页 > 悦读时间 > 推荐图书 > 沉思季

佛心·心佛——《灵魂的事》导读

2013-12-02     编辑:liming   点击:60679

   

    中国人总喜欢去求神拜佛。求佛拜佛者,常抱着一个极实惠的请求:求儿子,求房子,求票子,求文凭,求无病,求长生……简而言之,自求多福。然而,为何而求“福”?多是心中无止境的欲望在作祟罢了。别人有的自己没有的,想要;别人没有的自己没有的,也想要;别人没有的自己有的,还想要!内心欲望的日益膨胀,驱使着我们像工蚁一样奔波在人生路上,寻觅着散落在世界各处的“满足”或曰“幸福”。然而我们真的幸福吗?恐怕就算是,也只有欲望得到满足的那一片刻。我们的心,我们的感受,多是被欲望引发的饥渴以及未能如愿的遗憾不甘占据着。所以,为了早日达成所愿,我们去烧香拜佛,希望以香火为交易筹码,希望佛收下香火后,允以我们实际利益——幸福。
    如此一来,佛已变味,幸福亦已变质。
    佛,本不是有求必应的神明,也不是可以卜吉凶的算命先生。佛仅仅是信心,是理想,是困境中的一丝顿悟,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幸福,也本不是俗世里物质享受,它本应像女神湖纳木错一般的澄澈明净,它是灵魂的祥和,内心的安然充实,是苦难衍生出来的产物。
    “幸福”本由“幸”和“福”二字组成。“福”暂不多言,“幸”姑且可以理解为“幸运”。那么“幸福”岂不就是因为在苦难中的一丝幸运而存在吗?若是你想和我来争论“幸福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的”,那我只能说你所谓的“幸福”仍然是前面说的物质享受。真正的内心幸福靠的是“不争”,是无欲的清欢。
    托尔斯泰曾写过一篇寓言,名为《伊莱亚斯(Elias)》。寓言是说一对农场主夫妇年轻时为了寻求幸福而终日忙碌打拼,终于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是,老来变故,一夜之间他们就因为各种不幸而一贫如洗,最终被好心的邻居收留作奴仆才免于曝尸荒野。当朋友问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有何感受时,他们这么答道:“我们以前很富有,但是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忧虑,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互相交谈,没有时间倾听、思考我们的灵魂,没有时间向上帝祷告。当客人到来时,我们竭尽全力让他们感觉宾至如归;当夜晚来临时,我们躺在床上担心羊圈半夜是否会遭到饿狼的侵袭;当冬天来临时,我们依然担心过冬的草料是否充足……有着如此多的忧虑,我们无法颐享天年。此外,我们二人在同一事情上的意见、看法总是不合,所以我们又会经常争吵。生活总是充满了忧思与焦虑,而不是我们一直渴求的幸福。然而现在,我们失去了一切需要担忧的身外之物。当旭日东升,我们互相在晨霭中问早。我们每日只需尽心尽力为主人服务。当我们工作归来时,主人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热汤和饭菜。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时间互相倾谈,有时间思考我们的灵魂,有时间向上帝祷告。五十年来,我们日日夜夜追寻着幸福,但是只有此时此刻我们才真正的获得了幸福。”
    此外,当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时,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给他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幸福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幸福存于佛心间。像佛一样大慈大悲,无欲无求,养得心中一团春意、一派安然。长此以往,便驻佛于心。到时再去庙宇求拜,便是为灵魂的安然而感谢,为理想的认同而礼拜,为幸福的赐予而感激。

文/宋雨珂(艺设1201)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