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内容简介: 《江湖奇侠传》写于二十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书中描写的湖南平 作者简介: 平江不肖生(1889-1957),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从小喜好文学、武术,两者均有深厚造诣。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参加过反袁运动和火革命。一九三二年回湖南创办国术训练所和国术俱乐部,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等。其文学生涯始于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留学生中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遂写成清末谴责小说《留东外史》。一九二二年开始专心从事武侠创作。 开山之斧 文:10级汉语言 魏其濛 如果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只改变了少数国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那么20年代中期的新文化运动则唤醒了大批知识分子。提倡白话文创作,并用现代性的方式写作,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颇为深远。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谓使原来“没有路”的状态得以改变,此后白话文小说创作渐渐“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其实苛刻地来说,《江湖奇侠传》与鲁迅等人的白话文小说还有一定距离,不能与高高在上的高雅文学比肩,但无法否认通俗文学拥有更大的受众面。当时,通俗文坛两大巨子“南向北赵”,打破了中国文坛鸳鸯蝴蝶派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武侠小说,成为侠坛魁首,对当时以及后世新派武侠小说都有极大的影响。 《江湖奇侠传》的故事情节千折百回,牵扯到的人物纷繁复杂而又多带神秘色彩,有着古典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包袱,因而极吸引人。另一个看点则是作者笔下的湖南一带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如湘阴、长沙的调龙灯,如叫化背米袋多少划分等级的习俗,又如平江、浏阳两县的争水陆码头等等。也正是这些不经意的闲笔,使《江湖奇侠传》与旧侠客传奇严格区分开来。 熟悉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的读者,应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不少《江湖奇侠传》的影子。正如今天所有惊悚电影都跳不出希区柯克1960年的作品《精神病患者》的套路一样,新派武侠作者也必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融入《江湖奇侠传》的元素。综观《江湖奇侠传》,可以总结出若干“开山之斧”:其一,首开武林门户之争。小说中涉及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他们基本可划分为昆仑派与崆峒派两大阵营,正是这两大阵营的矛盾推动着整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庸、古龙以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中,都无可避免地存在武林门户斗争的痕迹。其二,不肖生的作品基本跳出了明清以来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们不再是官府的附庸、清官招揽的义士,而是有一定的独立地位。在书中,上至第一流的剑侠,下至稍炼法术的人,几乎都不屑于做政府或者官僚的附庸。这种写作方式使江湖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武侠小说由此也开始具备了独立的品格。其三,《江湖奇侠传》对人物的塑造虽仍带有有说书的手法,但也不乏新意,通常使用层层对照与多次铺垫的手法,突出人物武艺之高强、身份之神秘。笔者翻开小说不久,既惊觉《射雕英雄传》中郭黄遇七公的情节明显脱胎于柳迟烧叫化鸡遇老道一段。 《江湖奇侠传》一书,文采斐然、布局宏伟,确属难得佳作。但客观地说,这本书也存在民国旧派武侠的通病——结构松散。由于众多人物出场必然改换小说主角,又穿插大篇幅的身世介绍、遭遇描述等,故事主线一断再断,千头万绪,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情节行进了。其次,《江湖》一书缺少高手间的“巅峰对决”也十分令人遗憾。平江不肖生在本书中成功塑造了黄叶道人、金罗汉以及红云老祖等几个个性鲜明的超一流剑仙,但却始终不给他们制造正面交锋的机会,这确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后辈金庸在塑造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后让他们在华山巅峰论剑,则显得更为明智了。另外,小说前半部抗清意识较为显明,后半部抗夷意识又为突出,这有点夷夏之大防的意味。 或许因为作为通俗小说代表的武侠上不了台面,又或许建国后对武侠小说的禁止使人们渐渐淡忘了旧派武侠,当今的读者们大多热衷于新派武侠与奇幻武侠,却对它们的鼻祖知之甚少。希望读者们也能回首前顾,涉猎旧派武侠,感受其摄人心魄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