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内容简介: 《名侦探的守则》是一部由东野圭吾系统“研究”诡计的作品,一部开拓推理小说疆域的作品,作者以幽默讽刺的口吻,解构本格推理小说创作模式,将历来耳熟能详的诡计与作案手法彻底颠覆,别出心裁令人击节赞叹,用心良苦让人掩卷深思。正如作家自己所述:“我想要读者大吃一惊,才无视所有小说的套路……”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ひがしの けいご)(1958~),日本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后期笔锋越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几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长从极不合理之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功力之深令世人骇然。 推理小说走向末路了吗? 前几年东野圭吾以小说《白夜行》闻名,书和改编的电视剧风行。《白夜行》的确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的体例是一个创新,即每一章都把时间推进了几年,追随人物越来越深邃的心理。当然,吸引众多女性粉丝的愿意大概是男女主人公纠葛多年的爱情吧。 说实话,读《白夜行》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它有多好,至少绝比不上岛田庄司。之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东野圭吾的作品,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幻身》、《十一字杀人》、《单恋》、《湖边凶杀案》、《放学后》、《毕业前杀人游戏》等,慢慢摸出一些他的特点。比如善于玩弄作案者的动机,往往最初呈现出来的动机只是为了掩盖另一个更为黑暗的动机,从而让整个推理过程也变得更复杂。这是东野圭吾才华闪光的地方,加之他的效率高、作品多,现在书店里“外国畅销小说”的架子里满满地堆着他的作品,各种出版社和译者争奇斗艳。 有趣的是,东野在成名之前一直为默默无闻和获奖郁闷着,还把这种怨念直接写进了小说。《毒笑小说》里有好几篇都提到了评奖的事,将作家期待又怨恨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顺便讽刺了迂腐无用的评委们和整个评奖制度。当然,东野最终还是获得了文学大奖。想来,这种酸葡萄的心理和古代文人们仕途不顺就假装不屑权贵生活、安于隐逸田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野圭吾就在日本的文学杂志上连载了若干篇小说,现今可以再《名侦探的守则》里看到。这几篇小说在书里书外进进出出,用戏谑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形象(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搞怪意味),以及警探大河原番三作为衬托,讽刺了推理小说惯用的密室杀人、意外凶手安排、“名侦探陪笨警探”的人物组合、暴风雪山庄场景、破碎的尸体、消失的凶器,等等。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出推理小说作家如何为设计巧妙的轨迹而绞尽脑汁,直至最后不得不把警探和名侦探也变成罪犯。东野圭吾的最后一问“本格推理便可以得救了吗?”让读者和推理小说作家都心灰意冷。 看到这些,跳入读者脑子里的一定是“解构”、“消解”这样的词,如果有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明的话,那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疑了。没错,东野圭吾的确有这样的意思,传递出对推理小说的失望,有那么一刻,让作者和读者都丧失了兴趣。某一类小说的程式化是难以避免的,网上风传的柯南剧情公式很好地为此作出了注解。 但推理小说真的走向末路了吗?我给出的答案是:绝不会。 推理小说的创意哪里来?那些阴暗的犯罪动机、诡谲的作案手法、艰辛的破案过程哪里来?只凭小说家凭空想象是不可能的,还是从现实世界那里吸收的养分。比如机器时代的来临开启了人对工业化的反思,再如环境恶化后有了《寂静的春天》这样的作品,推理小说也是一样。现实生活中的恐怖才是真的恐怖,那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总在发生,甚至远远超过小说家的想象。最初的推理小说就是犯罪率上升和传媒的发展催生的;而现在,像精神病人在小学门口疯狂杀人这样的惨剧,人类善良的本性会阻止这样的构想出现,但它还是发生了。 虽然很残酷,但我不得不说,犯罪的滋生及其程度恶化供养着推理小说走向未来。推理小说,永远没有穷途末路的那一天。 文:10级汉语言文学 魏其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