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书面语境,特别是网络语境中,"阅读"一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悦读"一词所取代,想必自有它的道理。"悦读"和"阅读"一字之差,但就读者的心理感受而言,却千差万别。
"阅读"总掺杂着一种盲目、被动的感觉。而"悦读",就有了目的性、主动性、一贯性,甚至依赖性的成分。
内容简介: 西藏、尼泊尔、印度……生活在这些被佛教浸染的地方,心灵也自会变得超然而宁静。当你在世界上最高最纯净的土地上行走,当你修行着世界上最超脱虔诚的教义,你的心会告诉你什么?《当你途径我的盛放》,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它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 作者简介: 扎西拉姆•多多,原名谈笑靖,自由职业人,从事广告策划、剧本创作等工作。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她那首《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被冯小刚导演用在电影《非诚勿扰2》里(剧中诗名为《见与不见》),感动了众多观众。
赶上这一季花开
把书取回来的时候正好碰上楼下樱花的盛开,一阵春风把飞舞的花瓣塞进包里,花便被零星地夹进了书页中。在这个盛放的季节邂逅这么一本《盛放》——巧合。 我不知道当初自己是冲着“盛放”二字而去还是被书中那首《班扎古鲁白马的沉默》所吸引,总之就这样,行李尚未备好,就匆忙随多多出发了。第一站,上海。 到底是虔诚的信徒,眼中所见的上海竟完全抛却了灯红酒绿、繁华喧嚣,比歌舞管弦更绮丽,比暮雨朝云更短暂,比伊人风情更入骨,且将之唤作——旧梦。我却好奇这旧梦的视角,恰如书中的众多摄影,那样的视角就像欧·亨利式结局,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在一座大城市里追逐小情调,与一树努力绽放的小花互赠情诗,陶醉于那寂静荒芜之中的高调盛放,再趁着月黑风高,与挚友烂醉于黄浦之滨,潇洒一场,狂喜一番。我不解这是何种心态,直到那天看见路边开得贪婪的白玉兰。原来,她们是不需要那大片的绿叶来陪衬的,只是兀自绽放,张扬着自在不羁的个性:我开我的花,与你何干?顿时发觉,自己循规蹈矩走了一路,竟从未如此恣意地绽放一回,所以会在看到多多那句“这一辈子,总算疯过”之后嫉妒到咬牙切齿。一场旧梦,仅是途径,却变成了一次自由的放逐。 然而,不要停留。第二站,江南。 在江南,应该有一壶茶、一场雨和一道柳岸的长堤,有一池清波如碧,有一脉云山新绿。江南备好了写诗的一切素材,就等诗人那一抹才情了。可我说,多多她不是诗人,但她有一颗宁静的心。岁月的乌篷船,时光的涂鸦墙,唯有放空自己沉下心来方可感受“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这一次她安静地绽放,我却烦躁不安。 在这个花开的季节,我骑着单车穿行在各种热烈开放的花间,或是她们太过热烈,或是我忙着奔命心已麻木,面对满校园的盛放,没了半点兴奋。却恰恰在一日傍晚,从车上摔下,抱怨之中瞥见草丛里那一小撮温柔开放的雏菊,竟一时愣在那里。我好奇它是如何在喧嚣里如此淡定从容的,倘若化作人,这该是一个超脱的才子吧?归于内心,不紧不慢,似江南的流水,细腻婉转。也只有在这般心境下才可品出一口茶里浓淡相宜的愁思挚情,可惜,江南的路人里找不到几个平静的心灵了罢? 丢下一句“老夫不伺候了”,去往下一站,归属。 佛门的信徒终究是要皈依的,然而,行脚的不一定是僧。一路向西,从西藏到尼泊尔再到印度,奔向“人潮汹涌的无人之地”,一步步接近佛陀,而这漫漫长路中的洗礼渐渐剥去了世俗的铅华,朝圣者的路最终通向了生命最真的虔诚。用爱与感恩去回馈自然的恩赐、生命的奇迹,大概是参透了这番道理,多多才会在离佛最近的地方毅然选择了放手——放手便是皈依。 偶然瞧见她父亲的一句话:“她只是个小女孩。”便想起另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花费十八年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然后用余生去做回一个孩子。”从简单而来再回归简单,这就是这趟心灵旅程最终的归属了罢!“我把心开启,却将双手合十”,望着这位行者,不,是这位歌者,这首心灵之歌的歌者,蓦地发觉,最后的盛放是她自己——冰山雪莲。在真实的行走中践行许诺给自己的诺言,用坚实的脚印连成心灵感悟的足迹,最终站在雪山之巅,盛放! 有一刻,我竟真的以为她是仓央嘉措转世,流连于佛门与尘世间,动情于生命的每一瞬间。为追逐自由而疯狂,于乱世中觅得内心的安然与平静,彻悟生命的虔诚,如此三样用一段不计长度的旅程去获得,想来也是一种福分。人说,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等既不愿遭受舟车劳顿、历经山重水复,那就且放空了心,在花开的时节静观这一季盛放,让灵魂也远行一次。 “有缘的人会看到,懂的人会懂。”那日见一人在此语之后跟帖道“汝等凡胎,如何能懂?”,遂从容跟上一句:“尔一俗子,亦不能会!”悟,由心生,何必全懂?我只知道,赶上了这一季花开,邂逅这一本心灵的《盛放》。 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