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的“堕落”

焦虑,说到底是文科的“不自信”。对于这种不自信,倘若仅仅站在一个普通文科生的立场,笔者当然可以一吐对文科的不满,从课程设置到社会态度,从管理阶层到普通参与者,每一个方面都有万语千言,落笔一泻千里自然是酣畅淋漓,但说到底只能归为个人的困扰——自己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每一个文科生会因其性格、经历不同产生不同的焦虑。毫无疑问,我们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如何才把这种几个人或者群体的不安上升为一种公众性的话题,从而让更广大的漠然的旁观者参与到话题中来,最终改变这糟糕的现状。
公众会觉得他们所珍视的某种价值受到了威胁吗?落在旁观者的眼中,文科的这些烦恼就像跳梁小丑的喃喃自语,滑稽、可笑,甚至疯癫。文科状元二十年后变成了卖肉的屠夫,他说自己给母校抹了黑,他告诉女儿不要学文科,因为理科可以直接运用直接见效。人们对他的人生抱以同情,对他的话产生共鸣,但也到此为止了。社会以就业率衡量文科,学校以论文数衡量文科,直观的收益在表面上与它原本应该具有另一种价值并无量上的区别,或许还要更高,这种感受一锤定音地决定了人们对它的态度——不知道文科应该具有什么价值,更不知道应该珍惜什么价值,尽管他们偶尔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威胁。
影响立竿见影,对于学生来说,文科已经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你是因为化学不好,他是因为物理太烂,还有被数学吓倒的,又或者是出于升学几率的考虑。不幸的是,中国的特殊性又给文科抹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而在其他领域,则发展出了“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种既匪夷所思又心安理得的命题。在这个国家的上空,文科的精神关怀价值在逐渐剥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技术的机械和精确的算计。
当问题本身都未成问题,文科的命运不可逆转。科学紧紧攫取住它所能抓住的一切,留给文科的地盘已经不多。有人为新一届领导人中文科出身的比例首次占优而兴奋。靠几个领导人推荐多读几本书,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人文精神的消褪和文科的“堕落”。反过来,如果文科完全成为通往官场的垫脚石,官员、机关干部数量成为衡量文科成就的另一标准,那么文科真如开头所言,文科的建设性已经遗失殆尽——“专家已没有精神,纵欲者也没有了心肝,但这具‘空心的躯壳’却在幻想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准”。
我们的焦虑依旧存在并在短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善。我们不得而知,文科的前路是星辰大海还是茫茫黑夜。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