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歌来了……名人来校受捧,学术讲座遇冷

陈凯歌来了……名人来校受捧,学术讲座遇冷
陈凯歌见面会的火爆与时政学术讲座的遇冷从某个方面折射出当今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选择的差异性,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地说,学术报告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开拓眼界,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有启发。而娱乐性的报告会,则以娱乐学生为主。而新一代的孩子多半是在电视电影陪伴下长成的一代,对经典兴致缺乏对八卦娱乐热衷不已。诚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就当下文化而言,'娱乐'已赢取我们这个时代'元媒介'的地位。尤其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由印刷机开创并延续经年的所谓'阐释时代'已然让位于由电视机开创的'娱乐业时代'。"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从众心理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娱乐性报告会的火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另一比较尴尬的事实是,在学术造假成风的中国学术界,学术报告也在逐渐失去其应有的真实的魅力。几年前韩寒一篇《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做的学问》炮轰学术的做作。学术界城门失火不算,后院也烧的火红,掐架对骂轮番上场,俨然就是后宫争斗的宫斗后现代版。当专家成为"砖家",教授成为"叫兽",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听一场可有可无的报告会?
从主观来说,大学生作为报告会的受众,而且是作为21世纪新的一代,对报告会的期待更高。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专业性报告会以严肃一丝不苟的印象,对大学生缺乏持久吸引力。而娱乐性活动寓教于乐,更容易的到学生的青睐。学生在经历长期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后,更愿意去参与一些少动脑的活动,作为一种发泄的途径。娱乐界的明星名角的吸金吸人力非学术圈的学者教授所能比。
青菜萝卜之争,各花入各眼。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选择娱乐并不能等同于热爱娱乐,否则我们真的只能娱乐至死了。而学术,或许应该学会改变。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