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你的建设性在哪里?

身处浙大这所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学校,这所新兴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似乎总对“人文”这一小众的学科有点异样的感觉:浙大设立“人文学科”的意义何在?人文学生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做出了点什么?或者说,文科究竟有没有建设性?
建设性是什么?首先,它必须有自己独到的,创新性的东西,或是别人尚未提出的,或是在别人研究的不同方向进行了挖掘的。其次,它有个产出,无论以何种形式,何种理论,总有个可观察到的、可评价的结果。要求再高一点,还要对人本身产生积极影响,从物质或精神上改造生活。从这三点来说,“建设性”的要求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一切学科都是共通的。
问题是:人文学科有没有建设性呢?这个问题可能代表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理工科学生的困惑。在我们看来,人文是做什么的一直是个不小的问题:是不是那些无聊透顶的思想品德和史纲课程?是不是那些水的不行到考试又晦涩难懂的通识?是不是那些不用试验不用数据抄抄文献就行的论文?是不是那些不讲知识天天传授人生大道理的老师?是不是那些每天看小说看电影就可以完成任务的学生?……虽说这些可能会被反驳是表象,是错误的认知。但若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这么认为,文科,至少是我们生活接触到的文科,缺乏它应有的建设性。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没有创新”一直是我国人文领域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几万刘心武式红学家,却没人能写出一部一样能够扛鼎时代的著作。哲学研究者们言必苏格拉底、康德、孔子,自己却提不出一种振聋发聩的自洽理论。一部历史,各路英豪“戏说”来“重读”去,一本一本看着眼熟……现如今,中国真正激动人心的人文成果真是太少了,没有《资本论》,没有《老子》,没有《两都赋》,有的是无数的“解构”与“批评”。学术总对已有的东西挖掘再挖掘,企图在老旧的书本中挖出些边角碎料,没有新的开创性的东西。不仅如此,“伪学术”大行其道。时下学术界存在的趋时尚新之风,无疑在进一步加剧对学术创新的疏离。一些研究者忙于引进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把国外一些并不成熟的“理论”生搬硬套,不做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更不做细密平实的研究,这些满纸“主义”的文字,只应该留在他们的案头独自欣赏,而不能对社会起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离真正的创新越来越远。
人文究竟能做出什么来也是个问题。有一种说法是:人文首先是一种自私的学科,它不像科学定理,技术工程一样的具有普适性,一人的努力便是所有研究者的基石。一个人文学者想要留下一点真正的好的东西,自己不首先钻研个几年十几年,不成为大师是办不到的。科学进步往往是几十万人的通力合作,人文的进步却时常依靠强者的奋力突围。这种差距也反映在人文研究的产出上。许多教授皓首穷经度过了一生,真要说留下了什么对于时代有意义的东西,除了不做这个就没饭吃这样的理由外,恐怕也只会摇摇头。诚然,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人文一代的更替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批判、反复才能最终实现。但一旦没有批判,没有反复,人文就像一滩死水一般吞进去很多,却什么也吐不出来。
人文研究不像科技发展能促进生产力,因而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是极为困难的。直观感觉是:他们研究与普通个人没什么关系。过去几十年,科学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的思想却没有经过某种对应“洗礼”。人文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像科学可以带来直观的感受,而只能通过书籍电视期刊等媒介体现出来,这种渠道的丧失造成许多人并不能感受到人文的发展,更遑论感受到人文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了。 综上所述,人文学科一无创新,二无产出,就算有创新有产出也对我们实际生活没有多少影响,然而它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就是矛盾所在。真正有建设性的人文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但它究竟在哪里?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许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