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

小学时期,我们就开始懵懂地学语文,语文课几乎成为我们关于文学、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修养品味的全部想象。当然,其间,我们还要全力以赴地学习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数学与英语。初中时期,既是心智日趋成熟期,也是文理科分科趋势初显期。我们开始脱离童稚,对于生活与世界开始有细微的观察与新奇的探索,这本来是一个充满了可能的时期,然而,我们已经开始奔走于应试的路途,并且不得不为了“未来”——一个更好的高中,做出初步的衡量与选择,文还理,这是一个问题。高中时期,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一生中知识水平的巅峰”,然而回首看去,那同样也是蒙昧与无知的三年,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却被囚禁在一间教室,一张课桌与椅子,几本教材之间,我们对于天地认识变成几个物理的公式和几段乏味的文字。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就是教人,而非育人。学到知识是不多而又片面的,人格与修养的培养更是缺乏与滞后的。

人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落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面。这种基础不牢对于学生的直接影响有三:文科生人文素养不足;理科生忽视文学素养;最重要的第三点,学生的修养与人格道德都有待提高,但机会已经不多了。

台湾的基础教育一向为人认可,因为它尤其注重传承文明,凸显人文。台湾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传统文化部分比重较大,教育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许,从台湾的风土人情与公民素质中,我们也能窥见人文教育对于台湾人的影响。

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文学”、“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人们开始思考与重视人文教育在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和各高校纷纷提出重视人文教育的主张,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真的能够实现吗?增加人文类课程,会不会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量的提升?在更加急功近利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的提倡成为掩饰当下教育制度功利性的借口,也许这的确是有志之士的梦想,但也只可惜成为教育目标被市场需求束之高阁。学而有所用,这对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四者似乎是各有所赢的事情。学生考得好,有利于学校升学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实际利益。对于中小学而言,升学率有多重要?重要到小学校长都跪下了哭着对孩子们说,“别玩儿了,好好学习”。

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中提到,“狭义上的人文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广义上的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是大学的事,也不仅仅是一般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有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味与修养”。然而,在提倡人文教育的当下,我们至多也只能看到人们把人文教育当作增加人文知识的方式,而那一份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早已不复。

——邵希

 
浙一点第二期
  诺奖百年之痒,“莫”能止?!……[详细]

 
浙一点第一期
  我和我的自行车……[详细]

 
视点第十期
  走出生命的雨季……[详细]

 
视点第九期
  走出生命的雨季……[详细]

 
视点第八期
  2012的火车票,你网上预订了吗?……[详细]

 
视点第七期
  闪讯门:伤不起的优惠……[详细]

 
视点第六期
  陈凯歌来了,你们去了吗?……[详细]

 
力点第十二期
  皮革变胶囊,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健康?……[详细]

 
力点第十一期
  哈尔滨医院血案……[详细]

 
力点第十期
  方舟子韩寒代笔之争……[详细]

 
力点第九期
  系不上的校车安全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