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的围城

对于建设性问题的探讨和忧虑,实际上是对文科自身发展的忧虑。

想要探讨文科黑夜沉沉中模糊不清的现状,并且抽丝剥茧地找出一点其何去何从的光亮来,我们先要从文科在实际生活中被如何看待开始。理科生是如何来看待文科及其学生的?其复杂纠结又爱又恨之程度,也怕是比之清高寡淡而不得的情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对身边理工科同学的小调查,得出的是以下结论:

标签?“感性”“缺乏逻辑”“学究气”“人文情怀”“娘”“不断言不肯定的辩证思维”……文科生身上似乎总有一种标签,既高高在上,又虚无缥缈,又不是那么说的清的东西,让人想要来笼统概括文科时找不到一个足够精准的词。被采访者以一种想说又说不清楚、想赞美而不了解、想批判而有忌讳的模糊态度堆砌出了各种形容。这个态度是很值得玩味的,它已经透露出了如今人们对待文科的暧昧心态。高端冷僻的文艺,不了解,不深入,不感冒,既不熟悉,如何下断言?

赞美和钦佩是有一点的。文科是一种气质和思考,是不可轻得,但是可以默默给予人正面影响的。“有感受到某种人文素养啊,有些思想性的东西自己不会去想去学,还是会被文科朋友潜移默化”,“文科使得人思想性高,视角多,交往中有感觉”。

想批判的东西也有很多。“太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是大多数第一时间想到的评价。文科放弃了更多数人熟悉的数学和物理,尚能理解,其“娇滴滴”的拒绝理性逻辑和数学思考的态度就让其他学科的学生心中不太是滋味了。不懂也就算了,避而远之的娇矜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够放下‘绝对不会’的骄傲来交流”,这点不爽又不太能够说出口,仿佛“看不起”文科的同时,也被文科冷艳出尘的眼刀子望着似的:你们懂文学懂艺术懂……吗?

可是,走不近是事实。“我也想要尝试着去提升一下人文素养,可是人文的通识课既不有趣,也听不懂”“没有考试听听其实也挺好的啦”。就算缺少渠道和自身动力,希望能够走近的主观愿望跃然而出。

值得欣慰的是,“无法得到建设性”的文科的存在仍然得到了认同。于个人,文科对学习它的人自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于大千世界,文科自然不如理工科有着技术性和建设性,但总要有一些读它的人,去想一些很抽象很精深的东西,叫这个世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和文明跑得再快一点,不被落下,叫历史被书写的时候,能够多一些厚重而充满情感的篇章。

有一个在哈佛读博士后的人叫刘瑜,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大学的人文精神,“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笔者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这是说的很深情的。或许我们在讨论文科的时候,应该给它下一个更分明的双重定义,文科要存在,一个交由诗人和哲人去学,一个则由全人类去研读。设置人文学科的必须性,就在于既要有少数的人去高深去引导,也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一个机会去接触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这两种人要学会相互放低姿态去交流。

文科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探头探脑的,城里的人则闭门自守拥兵自重,墙里墙外共同的特点就是怀抱着一种微妙的自卑与自信。而兵法上说,破城,讲究的还是里应外合。

——王雨琦

 
浙一点第二期
  诺奖百年之痒,“莫”能止?!……[详细]

 
浙一点第一期
  我和我的自行车……[详细]

 
视点第十期
  走出生命的雨季……[详细]

 
视点第九期
  走出生命的雨季……[详细]

 
视点第八期
  2012的火车票,你网上预订了吗?……[详细]

 
视点第七期
  闪讯门:伤不起的优惠……[详细]

 
视点第六期
  陈凯歌来了,你们去了吗?……[详细]

 
力点第十二期
  皮革变胶囊,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健康?……[详细]

 
力点第十一期
  哈尔滨医院血案……[详细]

 
力点第十期
  方舟子韩寒代笔之争……[详细]

 
力点第九期
  系不上的校车安全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