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辈:生命意义细细体会

大学生自杀真的正常吗?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日益见诸报端,留下的悲剧与叹息依然存留在这个被诩以高度文明的自然社会中。这些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感情受挫、学业失意、就业压力……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什么都可以成为死亡直接的诱因。他们于我们,也许只是新闻报道中一个陌生的名字,也许是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当他们选择放弃生命,我们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可以绝望,但我们不一定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社会、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道我们就是这么回报他们的吗?”“我们不是一个人活着,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从浙大CC98论坛上同学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将自杀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轻生是软弱、愚蠢的行为。但是也有小部分同学对此持中立甚至理解的看法,“对于我个人而言,活着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不想死,但是我觉得我无权干涉别人如何支配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发现眼前没有一点希望时,自杀并不是什么罪过。相反,我觉得自杀的人不是懦弱,是勇敢。”
在生命的尊严面前,任何口诛笔伐的言辞申讨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后,面对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真的可以像对待一场没有正确答案的辩论赛一样来探讨吗?
“清明节晚上,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教学楼旁边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北京科技大学新闻发言人章东辉如此表态。‘我们学校深表遗憾,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学校在陈蕾的自杀上负有责任。’该校的一位院长王立还说,‘现在大学生自杀很正常。’”这是《时代周刊》2010年4月22日的报道。
无意指责大学生自杀的背后的深层的原因,也不想深究社会体制和教育关怀是否存在缺失,只是觉得用一个简单的“正常”就将一个花一般的生命的陨落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显得残忍了。在我们看来,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即便再普遍,也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畸形”。寒窗十年,终于考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时代的精英,而你却选择了放弃生命,如果十二年的教育让你放弃了求生的本能,让你连承担责任和逆境的勇气都没有,那不仅是你的失败,也是所有人的失败。
在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每个少年都怀揣许多美丽的梦。在梦里有丰满的羽翼和张扬的风帆;在梦里有温柔的玫瑰和多情的晚风……成年后,有些梦已成真,但更多的梦都被现实这块坚冰击得粉碎,只留下一些闪光的记忆碎片。但欣慰的是,他们都拥有了一颗成熟而又饱满的心。而我们的生命应该在这一刻得到升华而不是凋谢。”
生命中让我们绝望的事情很多,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期待和憧憬的事情,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走到了这里,或者问一句——“当初的梦想,我现在还在坚持吗?”
——俞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