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

“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晴天”
三月连绵的阴雨,接二连三关于生命的拷问,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丹青学园率先打出了横幅:“你好,丹青”,“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晴天”。
有人为此感动。这些温暖的话语给了他们一种心灵的鼓舞,虽然阴霾仍未散去,但这样一种氛围,给了我们一种信念的力量。但也有人嗤之以鼻。以富士康为例,在当年“13连跳”之时,他们也挂出了标语,可是标语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又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反而显得可笑。
在这个问题上,就像那个经典的“半杯水”现象,有的人看见它还有半杯没有满,有的人却看见它已经满了半杯。但是,只有认清半杯水的现实,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前。无论是批判还是歌颂,都只有在推动现实变得更好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
毋庸置疑,我们要看到学校一直在做出努力:
“你好,丹青”项目。旨在通过微语录、挂横幅的方式,营造丹青学园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给学子们以鼓舞、激励。
“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由教职工自愿报名参加,和报名的学生寝室形成一对一联系方式,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桥梁,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据悉,第一批就有439个教职工与学生寝室结了对。
生活间谍一一打入内部的观察。除了班主任与辅导员外,与同学生活关系密切的楼长、清洁阿姨也成为了我们之中的“间谍”,在日常生活中担任着发现问题的重任。
丰富的校园活动。针对学生对人生迷茫的现象,学校有职业规划方面的活动,也有关于人生观的讲座;对情感等问题,也有同伴教育这样的活动让人一诉衷肠。
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在浙大,每年大约有两千多名学生主动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只要同学愿意主动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他们的问题都会得到科学的解决。
…… 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被赞扬,但是我们不应该以为自己做的已经足够,为这一些进步而沾沾自喜,固步不前。有人说自杀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公民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跟学校没关系。笔者想事实并非如此。影响一个人的就是这个人的生存环境。在大学中,低年级的生活大多数仍在学校这所象牙塔中。在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社会,高校应该对此应该反思。在一个越来越功利的时代,学校对学生自身的关心够不够?对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有没有引导好?学校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树人为本,还是只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们,只要把学生包装一下生产出去?
在前面说到的进步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新生制度”中的一对一模式能被认真实现的有多少?我们的寝室阿姨观察的范围有多大?活动弄出来了,怎么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参加?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不愿意来咨询的同学又该怎么解决?
就心理咨询来说,虽然前来咨询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可相对于庞大的师生总数来说还是偏少。而且,前来咨询的同学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很不健康,相反的,正说明了他们敢于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愿意被重新引回正常的生活轨迹,问题比那些不愿来咨询的好解决多了。很多的同学有问题却不愿意来心理咨询中心,原因很复杂,同学的个性,面临的问题本身都能决定了他来不来求助。对于学校而言,怎样让同学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仍是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学校,期待与压力并举,任重而道远。
——姚昕、朱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