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
谈起生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鬼神之事自然无法讨论,孔老先生也不过想强调人生在世必须把当下的事先做好。死亡也许多多少少总有些神秘感,然而正常人谁也不会愿意自己主动去当这种“探险家”。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许多值得期待的事物,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真是“未知生”,的确,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少虑及“身后事”。正如在一条长街上,身边的街景不停地变换着,或奔跑或漫步,间或驻足,留意自己前进的方向,下一步该往哪走,路上有种种纷繁芜杂又令人兴奋的问题,却都不必去想长街的尽头会连结一个怎样的时空,以及曾走过的一切会如何谢幕。把握今朝,活在当下并不是目光短浅。欣赏过,感叹过,经历过,最好还能留下些什么,那么也不枉来这世上走这一遭了。
对于未知,我们总是怀有几分敬畏——生死就是这样以最极端的方式跨越了已知和未知的分界线,如同决绝地关上了身后的门,与往昔一刀两断,从此坠入未知的世界或是虚空。终究太过年轻吧,我们总是很难想象那些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究竟想过什么,又是什么样的生活使他们的内心填满了绝望,逼迫他们终有一日不再留恋世间的一切。是因为什么呢?是伤痕累累的心尝试着逃避么?还是踽踽独行太过劳累?抑或是沉重的现实严丝合缝地遮蔽了希望,禁锢了梦想?答案也许是无解。然而不论是一种绝望的疯狂或是绝望的冷漠,自己主动放弃了生存的权利,在笔者看来,若不属于“牺牲”,便都是一样的苦涩悲凉。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地探讨生命的意义,实际一点说,这原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就算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又如何,我们都要给它确立一个意义,提醒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毕竟,死亡属于未知,生命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有人感叹人生易逝,如流星堕空,如清风掠地,那般虚无梦幻的说法,我并不觉得浪漫潇洒,只因它轻飘飘抹掉了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若是夏花未曾绚烂,那么秋叶只余一声长叹。
人的生命于这世间,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自杀行为无疑抹杀了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更无从认识生命的创造性价值,也就无法创造出远远大于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生命意识的过分淡薄,没有存在感,每天简单地重复消费活动,稍有刺激便难以承受,生存意念之脆弱可想而知。“人的生命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生命存在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创造发展的条件。在我们的生命敲上句点之前,应当回头看看,究竟是真正存在了一生,还是仅仅存在了一天,却重复了一生。也许青史留名终究不过一句虚话,但我们绝不能丧失了生命的存在感,人生在世,还有太多的责任要承担,还有太多的机会要把握,还有太多的生活要体验,还有太多的一生的时光稍纵即逝,又怎能轻轻放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一直觉得生死是个很遥远又沉重的话题,想起时仿佛是阳光下的阴影。我们并不相信灵魂的不朽轮回,毕竟谁也无法确知自己死后的事。活在当下,只觉脚步太匆匆,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此别过,永不再来。我们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独特的篇章,当一生静静地画上最后一个句点时,只当是交了一份完整的答卷。至于结果,由人评说,自己放了一个长假,静静睡去。
从未想生死这种“高深”的问题要经历怎样的深沉思考,现在,我们只是单纯地觉得,珍惜阳光下的日子,就足够了。
时常想起巴尔蒙特的诗句: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
——尹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