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魅力之星首页 > 魅力之星

“称心如意”的话剧之路——记梵音剧社社长王佳仪

2011-11-01     编辑:admin   点击:3003

    大幕拉开,她是将话剧演得绘声绘色的演员。

    实验室内,她是安静有加的主试。

    她是“女兵”,是“萌夫人”,是浙江大学梵音剧社的社长,也是09级心理系的学生王佳仪。

《称心如意》——从浙江大学到宁波诺丁汉大学

    从契机于杨绛的百岁寿辰,到今天经历百般挫折将《称心如意》呈现于校园舞台,一版一版地改,一遍一遍的排,这部具有文化底蕴的喜剧终于赢得了赞誉和掌声。

    “三个《称心如意》换了三个导演,每个导演的想法都不一样。第一个导演很生活化、趣味化,第二个导演很脸谱化、景物化,很戏剧化,第三个导演可能传承了第一二个导演的各个部分,比较综合了两个剧的特点。就是这样变化过来。”王佳仪说,“特别是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观众都很热情,反响也还不错。”

    在《称心如意》中,王佳仪饰演“萌夫人”这个角色,谈到这里,佳仪说:“这个角色很有特点。我也是借了剧本的光,大家会觉得我演的这个角色在剧中很出彩。她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很丰满的女人,大家都觉得她有点儿坏,她很会使手段,她很聪明,她把大舅,还有家里的其他几个女人都放在自己的那个小阴谋里面,团团转。但是,她自己很有自己生活追求的重心,很简单,一个就是保住大舅,不让他跟陆小姐跑了,还有就是夺得这个家族最终的家产。那她就围绕这个重心,使出千方百计,这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她反应很快,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她总是第一时间就有变通的办法。是一个很丰满,很有意图的女人,她会想着办法、绕着弯儿达到她的目的。”

    当然,塑造生动角色的背后总少不了对各种困难的克服。由于自己跟要饰演的角色之间差别较大,加上年龄的差距,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都少不了勤加练习,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融入一个角色,佳仪在演出上下的功夫也可见一斑了。

“人情味、荣誉感、大众化”——担任梵音剧社社长,建设独特的社团文化

    王佳仪和大多数同学的经历不同,大一时候没有加入任何社团,处于一种观望态度。不同于其他同学大一时在各种社团兼任干事而到大二才做一选择的普遍经历,佳仪选择了用一年的时间来思考她到底想要什么。于是第二年,她最终选择了话剧,并从此和梵音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的佳仪在梵音当过道具,小演员,主演……经过一年的成长和历练,她在梵音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谈到接任社长一事的时候,她说:“这曾经是我人生的一大课题.我觉着这太难了。当时是不敢接梵音剧社社长,我觉得做不到。后来有一个老社员跟我讲,人生不是非ab,不是你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你一天中有这样多的时间,你可以想想你可以怎样利用它,你可以想想你作为一个社长你该怎样协调好你所需要掌握的事情,只要你想了,你就不会觉得很难。后来,也就做了,也没时间适应,所有的事情迎面而来,结果也活的挺快乐,该做的事情也做完了,也许这就是我的信条,只要想做,就能做到。但事情摆在面前,多花花心思,就能做好。当然也承蒙团队的合作,支持,配合,当一切都在正轨,我反而没什么事了,就不会太累了。”

    接手梵音之后,王佳仪一直在坚持梵音独特的社团文化,谈到社团文化的传承时,佳仪说:“传承,这是关键,如何继续传承,就是继承以前有的,但是如果传承以前的不够,那就需要发扬光大,那就需要继续发展。‘人情味’是梵音最大的一个特点,每一次演出完,我们所有的演员到舞台下,在出口处站着和每一位观众致谢,说‘梵音剧社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接受大家的报名表,让大家可以来梵音,我们也在任何时刻都用家一样的温暖来关怀每一位社员,这就是梵音‘人情味’的体现。‘大众化’是梵音剧社的根基,记得我刚做社长的时候,有一个老社员和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社团是继续走向大众化,还是要逐渐走向专业化?’我觉得这两条索然可以做到并行不悖,但是会有程度上的限制,既然是一个学生社团,又是流动性的,那么大众化应该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梵音剧社立社之初就是以大众化作为根本来建的,那么我们绝对不会脱离这个根基而存在。‘大众化’还体现在我们开放的接受每一个喜欢话剧,想要参与话剧的浙江大学的同学,我们会努力去了解大家喜欢的东西,我们努力去做大家热爱的东西,我们也会对此在我们的社团建设上采取一定的新的方案。总之大众化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们会尽量让大家感到话剧也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荣誉感’则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一个社员穿上社服出门都是很骄傲的,我们每一个社员演出完一部戏后行礼也都是很骄傲的,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去带给他们,但是每一部戏的成功都让大家很有成就感。”

    “梵音就是你们的家,我会一直在这里。”说起这句话时,佳仪不禁哽咽了。而她对梵音倾注的感情也就不言而喻。

    梵音剧社的十周年纪念就快到了,参照五周年纪念时的规模,十周年之际也是要有很大举动的。届时梵音准备在华东地区的一些高校进行一次巡演,并邀请上海、宁波、温州的高校来浙大进行交流演出。从近期来看,这个学期的几部戏已经都安排好了,还有08级的毕业大戏,加上校庆115周年,如果有可能的话,佳仪还希望可以出一部关于校史题材的剧,目前好几还在构思中,因为原创的剧本工程量还是比较浩大的,梵音剧社希望能在校庆的时候准时献上这一份贺礼,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太大的把握,但是他们会努力去做的。

“共情”——心理学与话剧的融合

    佳仪全凭对心理学的热爱而选择了浙大,从遥远的冰城哈尔滨来到西子湖畔求学。虽说理科出身的她看起来和她文静的外表并不相称,但佳仪还是喜欢逻辑和计算能力,喜欢心理学的实验,她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谈笑风生,但做主试的时候又会镇定自若,记录好一个个实验数据。

    谈到心理学和话剧的融合,王佳仪谈了自己的理解:“心理学是一个很边缘的学科,它源于哲学。戏剧属于人文性质,也是基于哲学。而且心理学关注于人的个体,戏剧关注于戏中人的个体。可能这就是相同之处。我受学科的影响,更愿意关注人的心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我也会把剧本身中的人当作我去感知的对象。让他活生生地体现出来。”

“我知道是他们成就了我,我要给他们行个礼。”——最感动的事

    让王佳仪最感动的一幕发生在《窝头会馆》演出完之后,当时她还是一个没有上台的角色,在剧组也还没多久,但是当大幕拉上之后,她嚎啕大哭,比任何一个主演哭的都厉害。那是一部毕业戏,07级有很多很优秀的导演,演员,演完之后就要毕业了,同时当时看着比她小一级的社员也在忙碌,那一刻,她体会到了精神的传承。虽然老的社员不在这里继续演戏、服务,但他们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新的社员所传承。那时她突然很感动,很舍不得那些老人。

《窝头会馆》是一部制作庞大的戏,它的后台工作想象不到的复杂,大家所看到的房屋都是拿泡沫板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瓦片也是用卡纸一片片做出来的,不知道做了几个星期的多少个通宵。台上四合院里的所有道具,锅碗瓢盆,粪桶,棉袄,都是他们跑了很远的路去旧货市场的破烂堆里淘来的。为了这部戏,不知废了社员多少精力,但最终演出来了!佳仪曾为这部戏制作过小道具,还在瓦片上撒过树叶,她觉得她为这部戏支起了一部分,觉得自己很光荣,而每个演员都把心放在了这部戏中,所以异常感动。

除此之外,佳仪还对观众们给她的第一次掌声和自己第一次做制作人的经历记忆犹新。观众的肯定让她相信她的背后、梵音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支持和鼓励他们的人,他们永远不会孤独,相反,他们会带着大家的祝福,让梵音越办越好 

(文/姚赫男)

分享到:MYZ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