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派诗人倒下,谁之过?谁之殇? 前些日子看杂志,有篇文章记忆比较深刻,讲诗人的。我惊诧,这么一个诗歌极度贬值的时代,还有杂志愿意开大版面来报道诗人,真是不容易。其实当时我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读完之后似乎有些小抑郁了。 文章不长,讲一个死磕派的诗人,何路。五十多岁的他因为诗歌而贫穷,因为贫穷而饥饿,没有什么钱吃饭,于是一再节俭,100块钱可以过一个月。除了写诗读诗,似乎生命中也没有其它的组成部分。这样地过日子,身体终究撑不住,于是在他病危之时,他的朋友才在博客上发文募捐,这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一位为诗歌而坚守的人。与之相对的,还有另一位诗人,或者可以这么说,曾经是一位诗人的卧夫。他与何路十年前便相识,不同的是,十年后卧夫成为了一名商人,吃喝不愁。而何路仍然是坚守着诗歌,宛若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个战士。万幸是博客发挥了作用,募得善款,救下了这位诗人。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这样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人,值得吗?也有人提出要看何路的诗,但是很遗憾,他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出版,无从可查。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件事的对与错,但我打心眼里开心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尤其是在这个诗歌快没有位置的时候,还能找到为诗歌而诗歌的人是多么不容易。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王蒙当年曾经被流放到新疆维吾尔的一个小农村,他本很忐忑,不知道这户农民会如何对待一位异族的改造分子。然而,这户农家却悉心照顾他,呵护他。当许多年后记者再问这户人家的时候,问到为什么,那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却说出这样一句话:因为他是个诗人,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国王和诗人呢? 说的多好,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诗人! 我们小学初中就开始学唐诗宋词,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诵东坡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是越到大了,越发现,我们所学的,基本都是几千年前的诗词,而那些现代诗歌呢,除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又有几首真正走进了课本呢?甚至于那全国人民瞩目的中考高考,在作文的要求里都要写上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曾经以诗歌而闻名的国度,在他的基础教育里公然拒绝诗歌的存在,这是何等的悲哀。 我们的高铁越来越快,我们的高楼越来越多,但是那些为了名利钱财而苦苦追赶的人啊,你们还有时间停下来去读诗写诗么? 忘记是哪里看来的话,诗歌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良药,缺少诗歌滋润的社会,只会越来越被铜臭味覆盖。我们的社会充斥挥着钞票的无知者,却缺少充满浪漫幻想的诗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发现官位远比学识重要,钞票远比美文重要。 真心祝愿何路这样的战士能坚持下去,有你们才有希望还民族一片明朗的天空。 采编 李俊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