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紫金文艺 > 原创文学

城市的味道

2011-11-17     编辑:caibian   点击:834

城市的味道

   若没有霓虹灯的点缀,城市便只剩下钢的筋骨和水泥的血肉,只剩下晦涩而单调的灰色。大片的城市版图如同斑驳的霉菌,在大地之上肆意蔓延,在平原上,在丘陵上,在高原上,鲸食着农田,鲸食着森林,鲸食着田野。

 

   无论被人类美化得多么先进,城市追究是不属于自然的存在。曾经看过一个外国拍的短篇,描述的是人类完全消失后城市的一百天。生态学里,城市系统是个人造生态系统,输入远大于输出,极度依赖农田和其他的生态系统。在短片里,没有人类的精心维护,城市乖乖地遵循生态系统的演化法则。再坚硬的玻璃抵不过无形的风;再平整的水泥地也抵不过小草柔软的腰肢;人类在动物心里强行留下的畏惧会随着时间渐渐转淡,饥饿的动物会走进城市的入口,视人类遗留的文明于无物。不出半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成拍摄鬼片的顶级取景场所。渐渐的,人类的历史和文明会随着城市一起,湮灭于宇宙绵长的亿万年亿万年的时光之中。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角从小在船上长大,他甚至从未登上过陆地。在影片的最后,当他所在的船因过于老旧而必须在海上以炸药报废的时候,他仍然以怅惘而坚定的目光告诉友人自己的决定,他拒绝登上陆地,拒绝进入城市,决定与伴他成长的船一起,安眠于海底。他说城市是一幅太美的画,一瓶太浓的香水,一位太美的美女,让他危险地沉迷,让他无所适从。他说他看不到城市的镜头,他说钢琴的黑白键盘是有尽头的。

 

    他说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他说他需要看到尽头。

 

   城市是有尽头的吗?小说里面,在经历了一段令人神伤的故事后,主人公往往会收拾一个包裹,动身去另外一个城市,将所有的过往与回忆埋葬在身后那座城市中,到那座新的城市去开始重新的生活。

 

   可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是那般惊人的相似,又有着那般根本的区别。城市就是高楼大厦的排列组合,人群的栖息地。过去旅游也曾去过几座城市,上海、深圳、南京、桂林……这几座城市各有各的风味,其中最喜爱的是深圳,最没好感的是上海。深圳这座城整个的透着一股活力,也许只有那样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城市才能拥有那种勃勃的生机。上海华贵之余却给人一种沧桑疲惫之感,不知怎么的,上海在年幼的我心里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冷漠与疏离。

 

   居住在城市里,有时会叫人觉得窒息。我曾读过一篇小说,那篇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说中的拾到一个靶子,说明书上说只要这个靶子放在楼底下,然后大叫一声别人的名字,只要那个人伸出头来看到那个靶子,就会自动从楼上跳下来,摔死在那个靶子上。后来,大街上到处都出现了那种靶子,知道了靶子的用处的人们疯狂地在自己记恨的人楼下放下靶子,喊着那些名字。可是,哪怕是知道怎么使用靶子的人,哪怕他们明白怎么用靶子杀人,哪怕他们清楚绝对不能从楼上俯视那些象征死亡的靶子,他们都一个个地摔死在靶子上。因为人们已经神志不清地把那些恐怖的靶子丢满大街,恶毒地希望别人死去。很快,那座城市在无数肉体以自由落体运动与大地发出恐怖的血肉模糊声中迎来了夜幕。城市中只剩下了那个,那一天唯一一个一直待在高楼上死死闭紧眼睛的人。在整座城市令人心悸的死亡的声音终于平息之后,缓缓睁开了眼睛,庆幸自己是这个偌大的城市中唯一幸存的人之余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可是,他看到了对面大厦的玻璃墙反射出来的城市夜景。城市的霓虹灯一圈一圈沿着环形的道路分割着新老城区,这座城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恐怖的靶子。渐渐的,望着那个巨大而鲜艳的靶子,的眼眸也黯淡下来,无神地走向窗口……

 

   城市的有些角落,肮脏不见天日、照不进一缕阳光,只是永远永远弥漫着垃圾腐臭的气味。城市可以灯红酒绿,可以纸醉金迷,她纵容着物欲、情欲的洪流泛滥。她亲吻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用甜蜜的吻让他们在睡梦中沉溺得更深;容纳那些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肉体、尊严与灵魂的人,带着高深莫测的神情。她可以如此极端,在她顶级的商场里,豪门一掷千金,也许之隔一条街,一个乞丐在立交桥下饥寒交迫地死去。城市与乡村是如此不同,那是人们在吧台旁轻抿色彩斑斓的鸡尾酒时听的都市爵士乐和郊外河边草地上女孩抱着吉他轻轻唱起的乡村音乐的不同。

 

   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离不开城市,也复杂地喜爱着城市,就像张爱玲看着繁荣的老上海滩对胡兰成欢喜的一语现代的东西纵有千般不是,它们到底是我们的,于我们亲。偶尔的失眠夜里,万籁俱寂,站在窗前撩起窗帘,瞥见路边竖着的一个个光线柔和的广告牌,霎时间,冷寂与温暖,孤单与热闹,满足与失落,爱与被爱的滋味,都会在我们心底缱绻纠缠,城市的风拂过面颊,只觉得一切都变得有些不大真实,城市的味道被风带来,停留在我们心尖,而我们只是怔怔地望着远方,无法知晓自己的心情到底是快乐还是忧伤。

 

(文/提子)

分享到:MYZJU